阜阳安然心理咨询中心

Fuyang Enr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

预约电话

18900582028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婚姻与家庭 > 家庭暴力 >

【阜阳心理咨询中心】夜半求救短信:揭开家庭暴力的沉默伤痕

编辑: 时间:2025-08-16


【阜阳安然心理咨询中心】

 凌晨两点,社区网格员李姐的手机突然震动。屏幕上跳出一条陌生短信:“他又动手了,我躲在衣柜里,孩子在哭……” 这条来自凌晨的求救信息,揭开了家庭暴力最残酷的一面 —— 那些发生在紧闭门窗后,被 “家丑不可外扬” 掩盖的暴力与绝望。

  一、从 “推搡” 到 “窒息”:家暴从来不是突然爆发的洪水

  32 岁的林薇(化名)第一次报警时,手臂上的淤青已经消退了大半。“他只是情绪激动推了我一下,夫妻哪有不吵架的?” 面对民警的询问,她下意识地维护着丈夫。那时的她还没意识到,这场始于 “推搡” 的暴力,会在三年后演变成深夜被按在墙上窒息的恐惧。

  林薇的故事并非个例。中国妇联数据显示,家暴受害者平均遭受 35 次暴力后才会选择报警。第一次的 “失手” 往往伴随着痛哭流涕的道歉和礼物,施暴者会将暴力归咎于压力、酒精或受害者的 “过错”。这种 “道歉 - 原谅 - 再施暴” 的循环,像一张逐渐收紧的网,让受害者在 “他会改的” 的幻想中越陷越深。

  去年冬天,林薇带着满身伤痕和一本记满施暴日期的日记走进法院。日记本里贴着 37 张淤青照片,最新一页写着:“他掐我脖子时,孩子说‘爸爸别打妈妈’,他居然把孩子推倒在地。” 这一次,她终于明白,家暴不是情绪失控的意外,而是对权力和控制的病态渴求。

  

      二、“我养你” 的陷阱:精神控制比拳头更伤人

  “你没有工作,离开我怎么活?” 这句话像魔咒一样缠绕着张岚(化名)十年。结婚后,丈夫以 “我养你” 为由让她辞去工作,没收了她的身份证和银行卡,甚至限制她与娘家人联系。当她提出离婚时,迎来的不仅是拳头,还有更恶毒的精神折磨 —— 丈夫在她朋友圈发布伪造的 “出轨证据”,在小区散布她 “不孝顺公婆” 的谣言。

  精神控制型家暴正在成为隐蔽的 “软刀子”。施暴者通过贬低、孤立、经济控制等手段,摧毁受害者的自我价值感。他们会不断否定受害者的认知:“是你太敏感了”“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”,让受害者逐渐怀疑自己的判断,最终失去逃离的勇气。

  心理咨询师朱可然接触过很多类似案例:“受害者往往带着严重的心理创伤来求助,她们会说‘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劲’‘离开他我可能真的活不下去’。这种自我否定,比身体的伤痛更难治愈。” 直到去年,张岚在社区反家暴宣传活动中领到求助手册,才鼓起勇气联系律师,用法律武器夺回了自己的身份和自由。

 

      三、打破沉默的勇气:每个 “旁观者” 都能成为光

      “邻居肯定听到了,但没人敲门;我妈说‘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’;第一次报警,警察说‘家务事最好自己解决’。” 这是家暴受害者最常听到的声音。社会的 “沉默” 和 “纵容”,让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。

      但改变正在发生。2023 年修订的《反家庭暴力法》明确规定,单位、个人发现正在发生的家暴行为,有权及时劝阻。去年夏天,某小区的保安李师傅听到住户家中传来激烈争吵和哭声,果断联系物业报警,及时阻止了一场可能升级的暴力事件。事后他说:“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,谁家没个难处,但动手肯定不对。”

      如果你发现身边有人可能遭受家暴,可以这样伸出援手:保留相关证据(录音、照片、医院记录);提供安全的临时住所;协助联系妇联或法律援助热线(全国妇联反家暴热线 12338);最重要的是告诉 TA:“这不是你的错,你值得被保护。”

      

      写在最后:家暴不是家务事,而是犯罪

      当我们谈论家暴时,不该只关注 “打得有多狠”,更要看到 “为什么不离开” 背后的复杂困境 —— 经济依赖、心理操控、孩子牵绊、社会偏见…… 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施暴者脱罪的理由。

      记住,家暴只有 0 次和无数次。如果你正在经历,请相信你不是孤单的,更不是活该的。及时向亲友、社区、警方求助,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。而作为旁观者,不漠视、不纵容,一句         “我相信你”“我帮你”,就能成为照亮黑暗的光。

      如果你曾经被家暴伤害,如果你觉得家暴在你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,你也可以联系我们心理咨询机构-阜阳安然心理咨询中心,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。

      家门应该是最温暖的港湾,而不是充满恐惧的牢笼。愿每个身处困境的人都能勇敢打破沉默,愿每个家庭都能被温柔以待。

     (文中案例均来自真实事件改编,已做隐私保护处理)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